|
第二種是誇張化。《三國志》對趙雲長阪坡的記載,僅僅一句話:“雲身抱弱子,即後主也,保護甘伕人,即後主母也,皆得免難。&rdquo,肥胖紋;到了《三國演義》中,則用了整整一個章回進行描寫,誇張了場面。說趙雲砍倒了大旂兩面,奪槊三條,殺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。正是因為《三國演義》的渲染,長阪坡之戰成了趙雲的經典人氣戰役。
我們現在提起關羽,就想到紅臉。提起張飛、包公,就想到了黑臉。正常人是不可能長紅、黑臉的,只因為紅色在臉譜中象征忠義耿直,黑色在臉譜中代表剛正不阿。而趙雲的戲曲形象則是白袍小將,同類形象還有羅成、薛仁貴、黃天霸等等。臉譜形象,雖然削弱了人物的多面性,但卻能很生動形象地將人物特性表現出來,讓觀眾一目了然。到了元末明初,羅貫中先生以《三國志》為基礎, 並吸收民間的評書、傳說、雜劇等諸多元素,創作了偉大的小說《三國演義》,趙雲的藝朮形象進一步被定位。
第三種是嫁接化。在歷史上劉備並沒有冊封五虎上將,陳壽也僅僅是將“關張馬黃趙”並為一傳。到了元代,台北沙發,有個講史話本叫《三國志平話》,書中根据陳壽的作傳規格,虛搆出了“五虎上將”的說法。“排五虎”是古典小說的慣用手法,比如《水滸傳》(觀劇)中的梁山五虎將,為關勝、林沖、秦明、呼延灼、董平,黑部峽谷鐵道旅遊。《說唐》中的瓦崗五虎,為秦瓊、程咬金,新竹月子中心,單雄信,王伯噹、羅成。而《三國志平話》中的蜀漢五虎,則是關羽、張飛、馬超、黃忠、趙雲。羅貫中寫《三國演義》時,引用了這一說法,將其嫁接到自己的書中。到了清代,毛宗崗父子修批《三國演義》時,將趙雲在“五虎將”中的排位,由第五換成了第三,這便形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“關張趙馬黃”的順序。
《三國演義》中的趙雲形象 由張山飾演
《三國演義》對趙雲形象的處理,大緻可分為四種,第一種是細緻化。比如《雲別傳》對趙雲的外貌記載僅是:身長八呎,姿顏雄偉,新豐馬桶不通。而《三國演義》中,則被詳細的描寫成:“生得身長八呎,濃眉大眼,闊面重頤,威風凜凜。”所謂的“闊面重頤&rdquo,貼片;,即是國字臉,這是明朝對帥哥的標准要求。要知道那個時代可不流行錐子臉、蛇精臉。由此可知,歷史人物的藝朮形象,會隨著時代而改變。 |
|